張達修暨同時期漢詩人學術研討會

時間|2005.06.25

地點|南投縣政府國際會議廳

活動介紹|

臺灣自漢族移民進入墾殖以後,古典詩一直有舉足輕重的地位。三百多年來,臺灣詩人輩出,詩集的出版與詩會的舉辦少有間斷。由蠻荒到現代,其文字的記載除近五十年始有白話文學外,都是以古典文學為載體,古典文學又是以古典詩為大宗。因此要研究臺灣鄉土文化,從臺灣古典詩入門應為最佳途徑。而歷來對於臺灣古典詩的研討,也為社會各界所重視。近年來即有多場與臺灣古典詩相關的研討會:2000年東海大學舉辦「明清時期台灣傳統文學學術研討會」、2001年臺中縣立文化中心主辦「中臺灣古典文學學術研討會」、阿罩霧文化基金會主辦「櫟社成立一百週年學術研討會」、2002年東海大學舉辦「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學研討會」、2004年彰化師範大學舉辦「日治時期臺灣傳統詩研討會」、彰化社教館主辦「臺灣古典詩學術研討會」。這些研討會的舉辦,不僅讓社會大眾更進一步地瞭解臺灣古典詩的內涵,也突顯了臺灣古典詩的重要性。然而在這些研討會中,對於臺灣古典詩的探討,多只局限於日治初期以前的詩人詩作。對於日治中期到戰後,以至於對現今古典詩壇的影響著墨不多。事實上,臺灣古典詩壇幾經戰亂,至今仍有相當的活動力。這就不得不提到一群,在日治後期到戰後初期的古典詩人,他們為傳遞古典詩傳統的苦心,那就是張達修先生與其同時代的古典詩人。

張達修先生(1906-1983)為南投竹山人,一生致力於古典詩的創作與提倡。其影響力不僅局限於南投一地,更擴及臺灣中南部地區,至今仍為民間古典詩人譽為「臺灣百年來最重要的詩人之一」。張達修先生及其同詩期的古典詩人,早年曾接受前輩詩人的指導。這些前輩詩人,皆是在清領時期曾經考取儒學生員的漢學老師,其古典詩的根基相當深厚。也因此張達修先生及同詩期的古典詩人,接受這些前輩詩人的指導,在古典詩上的成就也相當精彩。而且臺灣古典詩的創作,至今仍然相當活絡,張達修先生及其同時期的古典詩人也有相當大的功勞。西元1937年,中日八年抗戰爆發。日本殖民政權一方面出兵中國大陸,另一方面則在臺灣推行皇民化運動。其中重要的措施包括了廢除漢文書寫,企圖將臺灣青年改造為忠心的日本皇民。但這項措施,也造成了臺灣古典詩壇產生巨大的斷層。因為當時處於學習階段的臺灣青年,一律得受日文教育。對於漢文已產生相當的疏離感,更遑論學習漢文中的精粹古典漢詩了。而張達修先生這群,在皇民化運動之前已熟習古典詩的詩人們,在戰後就肩負起傳遞古典詩傳統的重任。今日許多傳統詩社的耆老們,在戰後初期多曾就教於張達修先生等人,其對臺灣古典詩壇的貢獻不言可喻。

ImgDes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