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年
|
研究生
|
論文題目
|
指導教授
|
112 | 洪鈺真 | 邱祖胤《少女媽祖婆》回歸鄉土寫作 | 李知灝 |
112 | 胡瓊勻 | 台灣福特汽車廣告中女性形象的演變 | 方慧臻 |
111
|
劉怡君 | 1980年代後臺灣聾啞障礙電影研究 |
王萬睿
|
111
|
謝昱琦 | 哪吒之前:蔡明亮電視劇風格 | 王萬睿 |
110
|
江欣芫 | 鐵工師傅的生命故事與社會認同之研究 |
方慧臻
|
110
|
林羿均
|
衝突與共生:陳耀昌《獅頭花》中的原漢族群關係再現
|
楊智景
|
110
|
黃唯碩
|
鍾孟宏電影的黑幫形象:黑色美學、男子氣概與底層文化
|
王萬睿
|
110
|
黃宣榕
|
林斯諺本格推理小說書寫策略研究
|
楊智景
|
109
|
何宜儒
|
都市住宅空間內的權力展演──以電影《洞》、《樓下的房客》及《十二夜》為觀察對象
|
詹閔旭、楊智景
|
109
|
林珮芸
|
《返校》原創遊戲及其衍生創作之流變
|
李知灝
|
109
|
邱美銜
|
地方、空間、創傷記憶敘事:陳思宏《鬼地方》的家鄉書寫
|
楊智景
|
109
|
洪佑綺
|
矮仔財臺語片喜劇的表演分析
|
王萬睿
|
109
|
翁郁琁
|
台語片女明星金玫的銀幕演繹、角色塑造與媒體形象
|
王萬睿
|
109
|
何亞芳
|
凝固與流動: 鄒族部落祭儀節慶中的變與不變
|
浦忠勇
|
108
|
洪懿蓮
|
台灣輕小說《1/2王子》的性別敘事分析
|
楊智景
|
108
|
李惟蒨
|
臺灣新世代作家女同志小說研究--以李屏瑤、楊双子與柴為中心
|
王萬睿
|
108
|
蔡宜臻
|
鄭丰《生死谷》的「錯置」敘事
|
李知灝
|
107
|
黃雋雯
|
葉青現代詩中的創傷、情愛與療癒書寫
|
王萬睿
|
107
|
劉依柔
|
台灣七年級小說家的台北書寫
|
吳亦昕 、李知灝
|
107
|
郭峻欽
|
台灣客家文學的傳播──以 「 桐花文學獎 」 為觀察對象
|
楊智景
|
107
|
鄭宇倫
|
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文化體驗設計之研究
|
方慧臻
|
107
|
李元傑
|
臺灣電影中的「戲院」:以侯孝賢、蔡明亮與吳念真為觀察核心
|
王萬睿
|
107
|
林鈺芳
|
鄭丰《神偷天下》陰陽翻轉 現象探析
|
李知灝
|
107
|
林洪美珠
|
台灣節慶飲食現代化經驗: 一本創意美食書的展演
|
江寶釵、方慧臻
|
107
|
陳韻如
|
「植」劇場:台灣電視劇類型敘事中的鄉村意象
|
王萬睿
|
107
|
蘇冠人
|
臺灣嘻哈廠牌風格探析—以人人有功練、顏社、本色為例
|
詹閔旭、王萬睿
|
106
|
李珮慈
|
許赫詩歌創作理念及其推廣活動探析
|
楊智景、張淵盛
|
106
|
蔡佩燁
|
當代台灣女性導演對日治時期的影像再現?以《跳舞時代》、《綠的海平線》與《不一樣的月光》為探討核心
|
吳亦昕
|
106
|
陳冠霖
|
二二八小說中的深層結構研究
|
何信翰、江寶釵
|
105
|
許家綾
|
台灣紀錄片中的兒童形象:論《野球孩子》、《翻滾吧!男孩》、《拔一條河》
|
詹閔旭、吳亦昕
|
105
|
吳翊豪
|
伍佰研究:音樂、符號與代言
|
方慧臻
|
105
|
王珮蓉
|
傳承與創新:黃立綱「天地風雲錄」系列之研究
|
張淵盛
|
105
|
楊文賓
|
凌煙小說中的地方、空間與成長書寫
|
楊智景
|
105
|
賴穎慧
|
駱以軍《西夏旅館》中魔幻圖景之研究
|
黃清順
|
104
|
賴芸騫
|
新世紀台灣女性作家創傷書寫研究-以鍾文音、郝譽翔、胡淑雯為例
|
許劍橋
|
104
|
莊承洲
|
鄭宗弦少年小說研究──以其地方書寫為觀察核心
|
江寶釵
|
103
|
王馨聆
|
翁鬧及其小說研究
|
楊智景
|
103
|
廖承萱
|
陳雨航作品研究
|
許劍橋
|
103
|
李沿儒
|
郭強生小說中的性別與空間流動書寫
|
吳亦昕
|
103
|
楊紫淇
|
臺灣當代「私小說」的受容與展演——以陳雪與駱以軍為觀察中心
|
吳亦昕
|
103
|
黃詩涵
|
《海翁台語文學》的小說與文論研究—以前一百期為範圍
|
吳亦昕
|
102
|
李宗霖
|
被診治的「身體」——醫生作家的離島書寫研究
|
江寶釵
|
102
|
賴思辰
|
津島佑子《太過野蠻的》、施叔青《風前塵埃》的原住民書寫
|
楊智景
|
102
|
邱于修
|
殘缺與完整-蝴蝶穿越系列小說研究
|
邱子修
|
101
|
林益彰
|
「南瀛文學創作獎」研究
|
黃清順、郝譽翔
|
101
|
高于雯
|
日治時期台灣歌仔冊中的「自由戀愛」敘事研究
|
江寶釵、李知灝
|
101
|
謝予騰
|
史作檉哲理散文研究──以《三月的哲思》、《三月後的五卷》與《哲學美學與生命的刻痕》為中心
|
徐志平、黃清順
|
101
|
張書銘
|
布農族作家的文化書寫與認同追尋-以霍斯陸曼‧伐伐、拓拔斯‧塔瑪匹瑪、乜寇‧索克魯曼的文學作品為例
|
郝譽翔
|
100
|
陳婉容
|
吳明益自然書寫的主題、結構與拓展:從散文到小說
|
郝譽翔
|
100
|
陳必芩
|
李黎小說中的救贖書寫研究
|
楊智景
|
99
|
洪培修
|
林芳年及其作品研究
|
阮美慧、吳亦昕
|
99
|
張玉婷
|
三〇年代通俗漢文報刊的笑話研究——以《三六九小報》與《風月報》為例
|
江寶釵、楊智景
|
99
|
梁鈞筌
|
「新世界」話語及其想像研究──以《台灣日日新報》中的漢詩文為探討核心
|
江寶釵
|
99
|
林昆宏
|
張曼娟小說中的性別與社會
|
江寶釵
|
99
|
李庭語
|
Lifok黃貴潮家族記憶書寫與認同
|
浦忠成
|
99
|
黃千珊
|
日治時期旅人的城市經驗——以《台灣日日新報》、《漢文台灣日日新報》為觀察核心
|
江寶釵、李知灝
|
99
|
賴雅芬
|
時代下的悲歡離合——蔡素芬小說研究
|
郝譽翔
|
99
|
江育錡
|
巴代小說研究
|
郝譽翔
|
99
|
鄭兆祥
|
林阿頭《楊本縣過台灣敗地理歌》語言研究
|
蕭藤村、李知灝
|
98
|
曾郁崴
|
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的臺灣研究-從西班牙傳教士Bartolomé Martínez書信為討論中心
|
林盛彬
|
98
|
陳棚現
|
二二八題材小說與女性形象研究
|
侯作珍
|
98
|
鄧婉婷
|
1930年代台灣現代詩的成立與展開
|
陳明台
|
98
|
黃健富
|
傷、廢與書寫:童偉格小說研究
|
蕭義玲
|
98
|
史峻
|
臺灣白色恐怖的創傷研究:一個奠基於「族裔反霸權主義敘述」的觀點
|
江寶釵
|
98
|
劉文放
|
高雄市旗鼓地區之文學地景書寫研究
|
郝譽翔
|
98
|
連珮瑩
|
鄭清文童話中的變形研究
|
吳亦昕 、趙天儀
|
98
|
林宏信
|
觀察1990年代後地方文學的興起與發展──以金門文學為觀察對象
|
崔末順 、吳亦昕
|
98
|
卓佳賢
|
邁向大眾/通俗之路(1930-1937)─論臺灣文藝評論中讀者與文本理論的流動
|
江寶釵
|
97
|
金儒農
|
九○年代台灣都市小說中的空間敘事
|
江寶釵
|
97
|
連姿媚
|
九○年代以來臺灣小說中的戲曲文化景觀-以《行過洛津》、《戲金戲土》、《失聲畫眉》、《扮裝畫眉》為考察重心
|
蔡欣欣
|
97
|
劉佳欣
|
曾貴海詩作中的族群與土地
|
江寶釵、鍾榮富
|
97
|
黃雅芳
|
日治時期原住民菁英養成與其語文書寫──以陳實、高一生和陸森寶為例
|
浦忠成
|
97
|
潘驥
|
張達修文學的三種面向—現代性、異域經驗與創傷書寫
|
江寶釵
|
97
|
楊淇竹
|
《寒夜三部曲》電視劇研究—文本書寫到影像傳播之跨媒體比較
|
邱子修
|
97
|
鄭靜穗
|
李敏勇的文學創作與文化活動之研究
|
陳明台
|
97
|
李怡儒
|
王白淵生平及其藝術活動
|
趙天儀
|
97
|
陳坤琬
|
葉步月《七色之心》之家庭書寫研究
|
崔末順
|
97
|
李佳盈
|
黃春明兒童文學研究
|
崔末順
|
96
|
王慈憶
|
戰後台灣現代詩中的文化認同研究─以「跨語詩人」及「渡台詩人」為觀察比較
|
陳明台
|
96
|
紀奕川
|
台灣作家日語文學中的家族書寫─以《暖流寒流》、《流》、《漂浪の小羊》為例
|
趙天儀
|
96
|
陳有財
|
日治時期臺灣文學左翼系譜之考察
|
陳明台
|
96
|
林佳君
|
書寫邊緣的邊緣書寫──以舞鶴《亂迷》為主
|
蕭義玲
|
96
|
廖育正
|
馬森獨幕劇集《腳色》研究
|
王友輝、崔末順
|
96
|
龍泳衡
|
歌仔冊之臺灣抗日主題研究
|
陳明台
|
96
|
張惠琪
|
日治時期台灣農村小說研究
|
崔末順
|